儿科医生:建议咨询保健科的医生,他们对这个问题比较在行。不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坚持6 月龄内纯母乳喂养,6 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
儿保科医生:分成两派意见,一派坚决支持纯母乳喂养到满6 个月再添辅食,一派认为实际工作经验积累的心得是,满4 个月开始添加,后期比较容易跟进,6个月也可以,但是常常有添加困难的现象出现。
非临床的营养学人士:当然要满6 个月才添加辅食,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明确要求的。
一些非官方的专业团体(关于母婴健康的):纯母乳喂养必须一直坚持,不满6 个月不可以添加辅食,母乳可以满足6 个月以下宝宝的任何营养需求,是天然黄金食物,无可替代。
孩子父母:我们很困惑,互联网上、育儿类图书上、相关杂志上、电视上……各位专家的意见很不统一,到底应该满4 个月添加,还是满6 个月呢?
作为一名儿科专长的临床营养师,在见过数万个孩子之后,依然会偶尔困惑。困惑的原因并非不知道该什么时候添加,而是要如何让家长明白一个道理:孩子不是机器,不同情况需要不同对待,“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句话最能完美诠释养育需要个体化和机动化。
所有专业团体的推荐意见都是有其背景和前提的,我们容易只抓住其中一部分而忽略了背其景环境。所以,我想从辅食添加的目的和顾虑着手,帮助家长们理清一个思路。当然,具体到孩子的实际情况,还是要请临床的专业人士帮各位做具体的判断。请注意,我强调了“临床”二字,即儿科专科的医疗人士们,因为经历过太多的教训,能够避免家长们走弯路。
辅食添加,我们需要考虑五个W,即Why、When、What、Who、How,以下探讨的是前两个。
前面的篇幅提到过:从宝宝满6 个月开始到满2 周岁,是生命早期1000 天机遇窗口期的第三个阶段。适宜的营养和喂养不仅关系到近期的生长发育,也关系到长期健康。
原因1:乳汁已经无法满足宝宝的生长需求。
4~6 个月后,单纯从母乳或配方奶粉中获得的营养成分已经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求,必须添加辅食,帮助宝宝及时摄取均衡、充足的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原因2:为“断奶”做好准备。
婴儿辅食又称断乳食物或离乳食物。顾名思义,这个时期是婴儿从以奶为主要营养来源发展到成人化饮食模式、以奶以外的固体食物为主要营养来源的重要过渡期。
原因3:训练吞咽能力。
从习惯吸食乳汁到吃接近成人的固体食物,宝宝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吸吮到咀嚼、吞咽,宝宝需要学习另外一种进食方式,这一般需要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原因4:培养咀嚼能力。
宝宝不断长大,他的牙黏膜也逐渐变得坚硬起来,尤其是长出门牙后,如果及时给他吃软化的半固体食物,他会学着用牙龈或牙齿去咀嚼食物。咀嚼功能的发育有利于颌骨发育和乳牙萌出。
原因5:帮助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神经系统发育。
味觉发育的顺序:甜酸咸苦。
原因6:培养饮食习惯。
宝宝在进食过程中会表现出喜欢用手抓或自己拿勺子舀,有助于培养对食物的兴趣以及自己进食的好习惯、预防偏食等。
原因7:减少后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有过敏性疾病风险的宝宝,1 岁以前添加固体食物并接触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种类,可以有效降低1 岁后,乃至生命后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
宝宝可以开始添加辅食的征兆:
母乳喂养,每天喂8~10 次,或配方奶喂养,每天总奶量达1000 毫升时,宝宝看上去仍显饥饿,或吃饱了奶后仍哭闹。
足月儿体重达到出生时的2 倍以上(即身长、体重均达标);低出生体重儿体重达到6 千克、奶量够,但体重增加仍不达标(需同时警惕过敏)。
宝宝头颈部肌肉已经发育完善,能自主挺直脖子,倚着东西可以坐着,方便进食固体食物。
开始对大人的饭菜感兴趣,如喜欢抓大人正要吃的东西或碗筷,大人吃饭时宝宝吧唧小嘴,喜欢将玩具或手指放到嘴里吸吮,出现咀嚼动作。
吞咽功能逐渐协调成熟、挺舌反射消失——用勺子喂食物的时候,他就张开嘴,不总是将食物顶出或吐出,舌头及嘴部的肌肉发展至可以将舌头上的食物往嘴巴后面送,一起来完成这个咀嚼的动作,可以顺利地咽下去,不会被呛到。
消化系统中的消化酶分泌量增加(如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等在宝宝4 个月左右时已经可以达到一定的分泌量),已经能够消化不同种类的食物了——添加辅食以后没有出现皮疹、呕吐、腹泻等过敏症状。
所以,到底从几个月开始添加呢?各专业团体的意见略有不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6 个月;中国营养学会建议6 个月;欧美儿科专业团体建议4~6 个月;民间传统建议4 个月,甚至更早;欧洲变态反应协会建议不早于17 周、不晚于26 周。
有特殊疾病及过敏家族史的宝宝,请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7~24 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中,提到了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可能引发的健康风险,并强调:过早添加辅食,容易因婴儿消化系统不成熟而引发胃肠不适, 进而导致喂养困难或增加感染、过敏等风险。过早添加辅食也是母乳喂养提前终止的重要原因,并且是儿童和成人期肥胖的重要风险因素。过早添加辅食还可能因进食时的不愉快经历,影响婴幼儿长期的进食行为。
过晚添加辅食,则会增加婴幼儿蛋白质、铁、锌、碘、维生素 A 等缺乏的风险,进而导致营养不良以及缺铁性贫血等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的发生,并造成长期不可逆的不良影响。 过晚添加辅食也可能造成喂养困难,增加食物过敏风险等。
少数婴儿可能由于疾病等各种特殊情况而需要提前或推迟添加辅食。这些婴儿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辅食添加时间,但一定不能早于满4 月龄,并在满6 月龄后尽快添加。
另外,还想补充两点。
根据各国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如果宝宝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那么避免让宝宝接触可能致敏的食物或者延迟辅食添加都非明智之举,反而会让他们在1 岁以后面临更多的麻烦。
由于味觉的发育,有些宝宝在尝到了母乳以外的食物后会被丰富的味道所吸引,从而减少了对母乳的吮吸,并因此影响了妈妈乳汁的分泌——太早添加辅食,用营养相对单一的食物来取代完美的母乳,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这也是我们强调辅食添加时间需要“个体化”和“机动化”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当宝宝有过敏性疾病的高风险、需要在母乳喂养和过敏预防之间进行平衡的时候。
因此,出于某些原因(过敏、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等)需要早一点接触奶以外食物的宝宝,辅食添加不要早于17 周;没有特殊原因或疾病的宝宝,不要晚于26 周,即满6 个月后必须添加辅食。